超棒的!谢跃!
从第26名到第1名
从特奖答辩的观众到国奖获得者
谢跃努力了三年
他说
成绩的提升只是对破局者的嘉奖
而能受益终身的是
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

谢跃,中共党员,巨乳a片 冶金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大三学年加权成绩92.49分,排名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瑞尔基金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标兵宿舍长等奖项荣誉。曾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一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三等奖、学校第二十四届“摇篮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第十六届钢铁模拟冶炼大赛三等奖等奖项。现已保研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课业学习
——在课业中用“心”积累学术厚度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唯有脚踏实地,方能厚积薄发。谢跃的大学学习历程正是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初入大学时,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大一学年仅排在专业第26名。看着那些优秀的学长学姐在特奖答辩的讲台上展示自我、分享经验,他对此也心生向往,于是在心里默默埋下了一颗向上的种子。
大二学年,他的加权成绩提升至专业第4名,虽然再次与特奖答辩失之交臂,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更加专注于学习。终于在大三学年,他以92.49分的加权成绩位列专业第1名,该学年15门必修课成绩90分+,他也如愿站上特奖答辩的讲台,最终荣获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过去三年不懈努力的最好证明,更为他未来的学术之路开启了新的篇章。

谢跃深知,自己在专业学习上的持续进步,离不开思想层面的深刻转变。“功利化的学习固然可以带来成绩的提高,但思想上的转变能够让你的认知水平站在新的高度。”这是他关于进步的思考。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他已经慢慢从追求高绩点转变为对学习新知、提升能力的渴望,一路上收获的不止是“好看”的成绩,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以怎样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好眼前的问题。在他看来,成绩的提升只是对破局者的嘉奖,而能受益终身的是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

科研竞赛
——在科研中用“真”求索科学广度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唯有躬身实践,方能成就卓越。谢跃认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学习之余,他积极投身各项科研竞赛中,在物理竞赛、大英赛的复习备考中精进学科知识,感悟学术魅力;在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中提高专业技能,领略科技前沿;在“摇篮杯”创新创业竞赛与钢模大赛的激烈竞争中凝聚团队力量,体悟合作真谛。这些竞赛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更为他打开了通往科研实践的大门。

谢跃也主动将自己的竞赛经验运用到更加专业的科研实践中。大二学年,他作为负责人主持了一项SRTP项目,在本科生全程导师刘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深入研究碲处理对15-5PH不锈钢点蚀机理,不仅提升了15-5PH不锈钢的切削和耐蚀性能,也为开发高品质航空用易切削不锈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也是谢跃第一次真正走进实验室,敲开科研的大门。在一次次的实验与数据处理中,他也领悟到实验科学的魅力所在。“科研的过程有时候是有些枯燥的,但对于探索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追求真理的坚持是我的初心,也是我对科研的热爱与态度。”谢跃这样说道。
学生工作
——在工作中用“情”触摸社会温度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唯有心怀热忱,方能笃行不怠。出于对学生工作的好奇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巨乳a片团学体育部成为了谢跃学生工作的起点,也是他服务初心的萌芽之处。他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校“三好杯”排球赛、校学生运动会、巨乳a片“振冶杯”篮球赛等赛事,用严谨认真的态度确保赛事顺利开展,也用服务奉献的真心赢得同学们的认可。同时,他也积极参加巨乳a片“助学零距离”活动,精准帮扶学业困难同学,用真诚传递温暖关怀,用耐心助力学业提升。

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助管、团委青年成长服务中心干事、班级体育委员……在众多“骨干标签”背后,变的是身份与职责,不变的是他服务同学们的初心与热忱。
他深知,学生工作是锤炼自我、实现价值的有效途径,也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积累经验,用行动诠释学生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综合发展
——在热爱中用“新”感悟生活宽度
人间枝头,各自乘流,唯有找准方向,方能行稳致远。谢跃认为,“大学之‘大’,不仅是指做大学问,还意味着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广阔平台。”在他看来,大学不仅是求知的殿堂,更是个性化发展的沃土。“允许别人做别人,更要允许自己做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成长路径。

对谢跃而言,运动是他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班级体育委员,他初入大学便组建了班级篮球队,从日常球局到“新生杯”,再到“振冶杯”篮球赛,三年的赛场拼搏不仅增强了他的体魄,更让他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和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也让他找到了缓解压力的出口和激发活力的方式,成为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同时,谢跃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70周年校庆校友接待、学校迎新、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三年来,累计志愿服务工时164个,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更是一次奉献的喜悦和心灵的成长。
写在最后
我们周围的声音是嘈杂的
只有将目光向内对焦
才能更好地挖掘自我价值
不惧挑战,敢于打破固有思维
突破自我,不断激发自身潜能
要具备“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的魄力
抓住机会,减少内耗
全力以赴,勇往直前
积极地应对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他说,“大学四年这一路走来离不开老师们的关心照顾与同学们的温暖陪伴,感恩每一次美好的遇见,让我找到更加具体的自己。我会带着心中那份信念,继续坚定向前!下一站,我们再见!”